[入境隨俗 – 沒專業內容, 純故事]
很多人說入境要隨俗, 這一點其實我是同意的, 不過我有一些很奇怪的堅持點, 比如說在台灣如果有必要去跟歐美人士講話, 我一定用中文, 打死不用英文, 沒理由我去你家我要用英文, 他媽的你來我家我還要跟你用英文. 除非對方中文真的爛到一個不行.
在美國生活了15年, 很多事情的確是要入境隨俗才不會引起異樣的眼光, 因為異樣眼光會帶來的就是歧視跟霸凌, 但是有更多的事情我是不迴避也不害怕面對的, 比如說我的姓, Tsai, 外國人是發音不出來的, 他們發音都會唸成 Ta – Sai 或是 Sai. 課堂上老師點名的時候, 我會在所有人面前用中文的發音糾正老師/教授
因為我的姓而被外國人歧視的事就多到不想講了, 印象最深是高中有一次老師在上課, 把好幾個同學的姓寫在黑板上, 有一個平常很自以為是的白人課上就故意大聲的問, what the hell is Tsa One, 我就直接嗆回去說, It is TSAI you dumb fuck. 講完後, 老師大喊TONY!!!, 然後我就被轟出去了. (不過講髒話的白人小鬼卻沒事????)
大學時最愛的音樂是五月天, 五百, 周杰倫, 外國人上我車的時候, 我不會因為他們聽不懂而換音樂, 老外問我在聽三小的時候我都說你聽就對了問這麼多幹嘛. 上音樂課的時候, 老師要大家帶一首最喜歡的歌跟老師分享, 只有我一個人燒了一首五月天的尬車, 然後還在音樂課上舉手自告奮勇放給上百個同學聽, 大該沒人能想像幾百個外國人聽尬車的傻眼樣吧, 結果放了不到20秒就被老師嫌吵關了.
別人問我是不是Chinese的時候, 我都會特別聲明我是台灣來的, 然後我都會跟他們說. Remember this country and my last name, you will hear it again one day. (結果蔡英文全部幫我辦到了, 謝謝 蔡英文 Tsai Ing-wen)
入境隨俗的同時, 保持著文化跟個性上的堅持, 對我來說有某種程度上的意義存在. 但是最近, 有一件事情真的困擾了我非常久, 就是 lihi.io 的命名.
lihi = 利害, 我們公司叫利害, 電商系統叫利害系統, 短網址叫利害短網址. 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出一些讓人家用了後覺得很厲害的東西, 而且我故意不用厲害, 就是希望用錯字把產品印在使用者腦海裡.
但是問題來了, lihi 這個英文字, 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我聽過幾個外國人發音也發錯, 發成 Li Hee. 這些其實對發展國外, 都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一個從亞洲來, 跟數據資料有關的服務, 連品牌名字念法都不太確定的情況下, 在歐美人士眼裡, 很多時候就是一個不可靠不可信的開始. 這些其實在推出服務前我都有想到, 只是當下推出這服務時, 並不覺得這東西有任何的機會走太遠, 畢竟免費短網址服務到處都是, 誰會想用一個付費的服務. 於是就很任性的用了我想用的名字, lihi
只是一步一步的走下來, 修正修正再修正, 10個月後付費機制啟動, 再半年下來付費支持我們的也有了幾百人, 我真的很感謝支持我們的這些人, 你們讓我看到了一點點光, 讓我們感覺好像真的有這麼一點點機會
網站翻譯好了, 國外的行銷模式也規劃了, 現在最困擾我的, 就是品牌名字了.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大該有半年了. 是要 lihi 到底, 還是要入境隨俗, 跟大家一樣, 取一個好懂好念好大眾化好沒個性的名字?
直到幾個月前, 我看到一張阿諾史瓦辛格的照片, 我想起了他以前的事情. 他早期進入演藝圈的時候是AV男優起家的, 而他的姓, schwarzenegger, 根本沒幾個人可以念得出來. 那時候他的經紀人, 就建議他用藝名, 換一個大家都記得住的名字. 而他拒絕了. 他說, 我有一天要讓所有人都記住而且會念我的名字.
後來員工旅遊的時候, 我跟工程團隊一起在星巴克工作聊天時, 我也把這個困擾跟他們說了. 我們要把名字換掉在歐美出發, 還是在處於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繼續用lihi這個名字.
討論時間說真的不到2分鐘, 直接達成共識, 沒有人要換名字, 直接就是用 lihi 就好, 其他的我們就來慢慢克服, 直到大家都認識我們跟相信我們為止.
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堅持而選了一條比較難走的路, 不過沒關係, 就這樣吧, 反正人生就這麼一次, 任性一下又何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