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對了嘛~ https://lihi.cc/WowmN
Category: 雜七雜八
系統流程優化
下午我家工程師們把我們想破腦袋搞出來的天下無敵加購新流程上到了我們的電商系統. 邊上邊修修改改, 上完後我們選了兩個品項然後附上了些簡單的加購產品. 本來醫好的重新整理病症再度復發, 上完後的幾個小時拼命重新整理看新訂單有沒有加購產品. 幾小時後結算了一下, 新加購流程轉出了18單裡面有11單有加購, 平均客單價硬是增加了30%, 改個流程撿到一堆錢, 真他媽要高潮了. 再跑兩天確定系統流程穩定, 要全站執行了, 爽啊啊啊啊啊啊啊!!! #孩子們 #時間不要再浪費在優化廣告了 #系統流程優化 #才能提高營業額啊 https://lihi.cc/gLDgP
大神朋友交流後的總整理
這段在美國時間跟一些大神朋友交流後的總整理, 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卦人還是沒什麼人在用GA, 只有我跟另一個最近才開始學(都是被強迫的), 大家還是用第三方分析軟體居多 五個人裡面, 只有兩個人的主流量是在FB上, 我是到台灣後被強迫的, 一個專走電視, 廣播, 報章雜誌, 配合電話中心跟網站 (還是非常有效), 一個專走原生廣告(非雅虎), 另一個專注於手機廣告平台 (app廣告, 非google, 網頁類型) 市場大小真的很有差, 其中一個做手機遊戲下載的朋友, 平均一個月可以做到5萬左右的真人下載量 (分布於6隻app, 其中一隻是candy crush, 佔1/3), 已經持續了超過一年半 (對, candy crush在很多第三方國家還是跑得很熱門). 一個月5萬的下載在台灣可能幾個月就乾了吧? 朋友不知如何拿到了某個手機廣告平台後台的權限, 一個點擊$0.02以下的情況下, 居然有人可以平均一天花到快9千美. (做遊戲下載) 嚇死寶寶了 手機廣告平台有些真的便宜到不行, 量也大到不可思議, 聽到最便宜的是0.001美 CPC, 而且不是競價模式, 是固定價格模式. (這邊的流量指的是全世界, 不光是美國) 手機流量的優化除了廣告位置外, 電信公司跟作業系統優化最重要, 聽說某些app在某些電信公司的網路底下不管怎麼優化就是沒人要下載 (原因不明) 網路上能賺快錢的方法真的多到不可思議 (尤其走黑帽), 但是在網路上能夠賺到錢, 然後又能長期存活下來的人其實不多, 當初一大票50個左右, 陣亡到剩下快個位數了. 大部份存活的幾乎都是能夠黑白並用的混種 (懂用程式自動化,…
過去式與現在式
我今天學習領悟到一件事, 我不知道這樣講是對是錯, 純粹想跟大家分享. 人, 有分過去式的人跟未來式, 過去式的人, 沈迷於過去, 安逸於現狀, 不願意做任何重大改變, 而未來式的人, 非常看重於未來, 勤於調整, 改變自己只為了走到心中的未來 當一間公司裡面, 都是[過去式]的人時, 這間公司就等於正在邁入死亡, 因為大家都安逸地活在當下, 不想前進, 而一旦有新的人進來, 想要改革, 想著未來時, 這個人會讓過去式類型的人感到害怕, 怕打亂了他們的安逸, 這時候新人就會遭受到挑戰跟排擠. 傳統, 習俗或許是好的, 但是當所有人都很緬懷傳統跟習俗時, 也代表著這批人已經慢慢的步入[過去式] 所以一間公司到了一個年紀, 如果要不停地往前走, 要創新, 就必須有某方面壯士斷碗的決心, 把心態留在過去式的人淘汰掉, 因為這些人會成為公司的毒瘤, 會阻止公司迎向未來以及成長 一個國家亦然是如此, 一個滿滿都是古蹟, 習俗, 歷史的國家, 是很難看得到創新的.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說, 你的公司沒有歷史, 沒有習俗, 沒有傳統時, 同時也代表著, 你的公司有著美好的未來啊~ https://lihi.cc/0s5E4
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
前幾天某少爺丟個已經測試過確定跑得動的產品給我希望我幫他放大順便抓客戶群. 我拿了他的landing page後廣告一下, 跑了一上午, $2500多廣告費只轉了一單出來, $790塊, 我一整個覺得不對勁, 就把廣告停了開始看landing page. 看完後整個火都來了. 網頁上加入購物車的地方標示不明顯, 數學算錯 890-200 = 省300????, 價錢沒照之前測試的價格自己亂漲, 加了一堆沒意義的東西. 罵完後叫他改, 不誇張, 改兩行字, 價錢往下調$80, 流程小動, 隔天$7200轉出13.5k 今天到現在3k 轉出了9k, 雖然不是太好, 但是至少不賠錢, 可以測試出很多有用的數據, 廣告很多減肥空間 說真的, 很多時候, 魔鬼, 成敗, 真的就藏在細節裡, 我從頭到尾一直跟他說, 多用點心, 多用點心, 我也跟各位說, 真的, 多用點心, 一切都會不一樣. PS. 我還想提一點, 跟年紀輕的合作很多好處, 因為我罵得下去, 有腦子的小伙子都聽得進去. #多用點心 #差點氣到心肌梗塞 #但是罵完有點爽 https://lihi.cc/LQF16
關於奧客
前兩週跟 Eddie Li 討論過一個東西, 就是奧客. 電商做越久, 自然而然就累積了越來越多的奧客, 我們奧客的定義很簡單, 基本上會來粉絲頁留言說我們產品哪裡比較便宜, 哪裏買得到, 或是公開抱怨產品的, 我們就直接歸類為奧客. (SORRY, 我就是這麼玻璃心) 而且說實在, 愛比價愛靠北的人, 被我歸類為[鯰魚派], 也就是所謂的bottom feeder, 所以他們的錢不賺我也無所謂, 省得麻煩. Anyways, 回歸正題, 這時候我們就想, 既然我們有奧客名單, 別的電商老闆應該也有, 而且認識的電商老闆這麼多, 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名單全部拿過來交叉比對, 弄成一個奧客單. 然後以後打廣告時, 名單匯入, 排除奧客 更絕得是, 以後看哪家電商不爽, 我們就拿奧客名單免費幫他做行銷, EDM, FB廣告, 流量通通往他家送. (其實我最嗨的是這一塊, 想到就很爽) 待解題: 還有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開一個粉絲頁, 然後用這個粉絲頁去同步所有電商老闆的粉絲頁黑名單, 然後粉絲頁讓所有電商老闆共享 #看誰不爽就送他奧客 #根本電商流氓 #可行度好像不高 #待解題誰來研究一下可行度 https://lihi.cc/pfdNd
世上沒有早知道
因為我的怪咖性格加上宇宙天線很開, 所以我常常會去嘗試很多平常人不會去做, 不會想到的事情. 比如說把別人的照片做成landing page放簡報上, 花錢請畫圖師來分享課上畫畫, 用廣告去針對一個人洗腦, 嘗試發明些奇怪的做法去達到更好的效率 然後每次我做了, 如果做完後效果反應超好(當然也有摔很慘的時候), 常常就會有人跟我說.. 我本來也想做 我之前也有想到 這我早就知道了 我其實很看不起這種人, 而且簡直是厭惡, 這種人很容易被我嗆, 標準怕失敗, 沒有執行力, 只會嘴砲 這麽利害你應該在我前面讓我追著跑, 為什麼你還在我後面? 趕快超越我到我前面來讓我跪一下啊. #我站在這等你 不過我不會等太久, 因為我身旁出現了越來越多強大的人, 等著我追上去. https://lihi.cc/Cf4Pf
GA數據跟FB數據哪個比較準?
中午起床迷迷糊糊的時候FB收到一個問題, 後來仔細看完後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多人常常來問的一個問題, 所以幫對方答完後這邊也小整理一下給大家做參考. (以下純屬個人經驗, 所以正確度不可能是100%) 問題大概是這樣: “我跑FB廣告 網站點擊的人都是45-55歲的人 但是我網站的流量 卻是25-35最高, 倒底那邊的數據才是正確的?” PS. 對方網站流量的年齡是用GA看的 我個人的答案: Facebook才是正確的, 我會100%相信Facebook的數據 原因是, Facebook在抓廣告數據, 是靠使用者在facebook上填的資料 (生日, 年紀), 來做判斷, 而google靠的比較是大數據的累積. 如果你有用過google adwords的廣告, 你用他的報表去看年齡分佈時, 你會發現一件事情 1. 你廣告的量要大, 數據才會出來 2. 就算出來了, 超過50%也都還是unknown, 不明確, 數據不夠大時甚至會到70%不明確 下面附上一張我剛剛adwords帳號截出來的圖. 這張圖的市場是美國, 美國有比台灣有更龐大的數據庫可以讓google去分析 這個廣告活動時間是過去一年, 花費是20萬美金. 我個人認爲這廣告活動時間夠久, 數據應該也算夠大, 夠多. 然後你可以看到, 在demographic的部分, 就算在一個這麼大的市場, 我認為足夠的數據下, 很多資料都還是unknown的. 基於以上這幾點, 如果我發現facebook廣告跟我的網站數據有差異的時候, 我會比較偏向facebook給的數據來做優化, google 的demographic數據我只會當作參考. 還有, 不要傻傻的在adwords裡面用demographic去過濾,…
給想看英文書的人的一點小建議
我這個人是不太讀書的, 但是我這邊還是有一些看英文書的建議. 你想看的書如果Amazon上有, 一定要用Amazon Kindle看, 不要用紙本, 也不要去買什麼奇奇怪怪的爛盜版PDF. Kindle 的電子書有連接他們雲端的資料庫, 所以每個人在他們的kindle上劃重點時, 這些資料都會傳回雲端, 然後你看這本書時, 如果某些段落是很多人畫重點的地方, kindle就會提醒你, 告訴你這段落很多人畫重點, 八成很重要. 你就可以多研究幾次 你甚至可以不要看完整本書, 直接看雲端買過這本書的人畫的重點或是看整本書的大綱就好. 我個人的習慣是整本看一遍, 然後有雲端重點的地方會多看幾遍, 有時會截圖印出來寫上個人筆記. anyways, 紙本真的沒有比較好, 快跟上時代啦
我產品到底要不要上平台? 上多少平台比較好?
今天產品平台的好處有什麼? 1. 他有自己平台的流量, 你的產品可以吃得到 2. 他有權威, 當使用者不相信你的官網時, 他可以從她安心的地方買到他想買的東西. 你把上面看懂, 你再去看看你的問題 如果客戶要買你的東西, 他會找得到地方買. 假設你本來只上一個平台一個官網, 10個要買你東西的人, 5個在官網買5個在平台買 現在你上10個平台, 然後你沒有做行銷, ok, 本來買你東西的10個人, 被不同平台直接稀釋掉 你有什麼好處? 沒有, 回到原點, 除非平台有自然流量你吃得到. 你怎麼去判斷這個平台有沒有你的產品的流量? 1. 你去搜尋引擎打關鍵字, 看他們有沒有買你的關鍵字廣告 2. 你去看你的關鍵字哪個平台自然搜尋有排到 3. 你去看這些平台有沒有打你相關產業的fb廣告 還有很重要一點, 平台購買完後一定要有客戶資料, 這樣才能做官網導購的後續. (pc home寄倉好像就不會有客戶資料), 還有一定要有辦法去搞他們平台的seo, 平台內seo要排到前三, 吃得到他的流量, 才有上平台的意義. 不然你上了, 東西排在第28頁, 有上跟沒上一樣. 如果以上的東西通通沒有, 你又不做行銷, 你上他平台幹嘛? 上了也就是來稀釋你現有的客戶而已.